最讨厌老人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三种老人不值得尊敬)
本文目录一览:
- 1、父母只顾自己享乐,说什么儿孙自有儿孙福,你怎么看?
- 2、“儿孙自有儿孙福”这句话,是不是父母对下一代的不负责?
- 3、为何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做马牛”在中国却成为空话?
- 4、对于儿孙自有儿孙福,为什么家长不能理解?
- 5、现在不喜欢的一句话之一:儿孙自有儿孙福
父母只顾自己享乐,说什么儿孙自有儿孙福,你怎么看?
说这话的人,一是自己没本事挣钱,二是懒,三呢也是为自己开脱。儿孙是有儿孙福,但这个福是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基础上的福。当然,也有的是老子没本事挣不到钱,儿子孙子创业挣下的,这样的人家大部分是农村的老人。
我本人很反感这样的父母,他们是不负责任的人。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可以起很大的作用。
说一个老家真实的事例。老家有一对50后夫妻,他们都是残疾人。男的瞎了一只眼睛,女的断了一个手臂。幸好男的是小学校长,女的在小学开小卖部。他们育有一双儿女,姐姐75年的,弟弟77年的。他们小学时在自己父亲学校读书,母亲对他们管教很严。严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她母亲说一不二,没有照章执行就会被鞭打。据说有一次弟弟在做完作业后私自下河游泳,结果回来后被妈妈吊在梯子上用皮带抽。姐姐初中毕业后听从母亲意见考上武穴师范,临近毕业时她母亲去学校活动帮她搞到一个保送指标,直接去了华中师范大学读本科。四年本科毕业后又在母亲活动下去了北京某武警学校读研,研究生毕业后顺利去了武汉某高校当老师,如今都是教授了。虽然说她本人也是勤奋好学的,但是没有她妈妈的一路护航她现在可能也只是小学老师。
再说弟弟,弟弟当年初中毕业考黄高差了2分,上我们县一中是学校热烈欢迎的。但是他妈妈竟然跑去黄高找关系,据说花了好几千元才得以进黄高上学。整个高中期间,除了寒暑假弟弟很少回来,一般都是他妈妈去学校看他。弟弟高中毕业考上了南开大学,本科毕业后又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也算是圆了他妈妈要他上清华大学的梦。硕士毕业后去了南京工作,如今据说身家千万自家开有公司。
一对残疾人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儿女,周边的人很是羡慕。很多人上他家求教经验,也因此他们接受小孩在她家上培优。说是培优,其实就是放学后统一去他家做作业。奇怪的是在家再调皮捣蛋的孩子到了她那里都很乖巧,她的培优班从原来的每天放学后延伸到星期六日甚至寒暑假。
2000年前后她的培优班就办得名声在外,如今他们都是快70岁了,也不知是否培优班还在。但是他们的晚年生活肯定是很安逸的,因为早在十几年前,他们县城买了临街地皮盖了三间四层楼房。据说老家的房子也拆迁赔了地皮和房款。
你们能说她和孩子们的成功不是她的功劳吗?
生活不只是努力上进这一种状态
探讨这个问题要反过来思考,父母一心只扑在孩子身上,一下班就督促孩子学习,一起床就督促孩子学习,一到周末就督促孩子学习。作为孩子你会怎么想。
其实 社会 上很多悲剧,往往不是父母管得松,反而是父母要求太高,导致孩子压力太大。
就像上面说的,古代孟母三迁,但又有几个孩子能超越孟子呢。每个孩子不一样,好吗!
在一些人看来,那些守着一份不起眼的工作,是不快乐的。那些风里来,雨里去的人是不快乐的。
其实还真不一定。他们干完活,几个老乡在一起喝点。或者回家陪老婆孩子,顺便刷刷抖音。你觉得他们不快乐?
在农村,几个老太太悠闲聊着天,到了中午各自回家吃饭。你觉得这种生活没意义?
本来工作就很累了,回家 娱乐 一下并没有错。一味工作,一味上进。反而会让人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生活中除了学习,除了工作,还有什么呢?
还有一个观点要纠正一下,文学,哲学,艺术,本质上就是一种 娱乐 方式。对你赚钱的帮助不会很大。
从这一方面来说,爸妈在你学习的时候,自己享乐并没有错 。你的任务是学习,他们的任务是工作,这不矛盾。
所以你肯不肯学习,用不用心学习,在你,而不在你爸妈。儿孙自有儿孙福可以理解为,你的人生要靠你去争取,别人替代不了。
做事情要有个限度
但做事情都要有个度,超过了就不好了。比如孩子明明在学习,自己饿了,非叫孩子替你去买东西。比如明知道孩子学习要安静,你还叫人来家聚会。比如孩子想买课外书,你却不给,转头就给自己买了套化妆品。
这样的父母,就是自私,把儿孙自有儿孙福挂在嘴边就是借口。
你下班了,想 娱乐 一下没关系,也没有错。但前提是不要去打扰别人。
“儿孙自有儿孙福”这句话,是不是父母对下一代的不负责?
“儿孙自有儿孙福”,这句话大家一定都听说过。那么“儿孙自有儿孙福”,这句话是不是父母对下一代的不负责任呢?在我看来,这要看情况而定。
有的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子女付出,他们习惯于物质上的付出,精神上的付出。处处为子女铺平前进的道路,帮忙清除各种障碍。他们的一生都在围着子女转,但他们的子女却习惯于索取,不懂得感恩。自己不去努力,处处依附父母,“啃老”啃成了习惯。
父母老了,没有能力再为子女办成什么事,他们就很自责,很难过,认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这时候边上的人看不下去了,就过来宽慰老人,对他们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劝他们好放手了,好为自己活几年了。我觉得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儿孙自有儿孙福”,这句话并不是父母对子女的不负责任。倒是年轻人要学会自立,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还有一种情况是,做父母的人,本身自身素质和各方面条件都很差,是挣扎在底层的人。他们自己的生活条件很差,过得很苦,还越穷越生,不负责任地生出好几个小孩。他们认为,养个孩子只要给他们一口饭吃,让他们活着,有条件就受点教育,没条件,就早早地去社会上打工,让他们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别人指责他们不负责任,他们还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做父母的,不用过多地操心。
这类父母,他们生孩子是抱着一种买彩票的心理。认为生一个孩子就相当于买一张彩票,孩子生的越多,中奖的概率就越高。让孩子早早地去混社会,没准他运气好,能混出个名堂,那还能让做父母的,跟着享清福。他们不知道,现在这个社会,如果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没有一技之长,没有人脉和关系圈,很难在社会上混出什么名堂。这类父母说出“儿孙自有儿孙福”,这句话,就真的是对下一代不负责任的表现了。
为何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做马牛”在中国却成为空话?
有这么一句老话“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说的就是父母对于子女的事情,不要过多操心,他们自有他们的福分,该贫该富,全看他们自己。可是现如今的社会,你还认同这句话吗?
作为父母,心疼孩子这是人之常情,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就要悉心照料,但等到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就要培养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养成孩子的独立性,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理中,碰到困难后能有能力自己解决。所以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但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这种说法不适合现在的社会了,这是为什么呢?
在农村里,很多人老了,经常会操心下一代的生活,巴不得为儿孙做牛做马,只为儿孙能够生活无忧。看到这种现象,一些想得开的人会劝老人家"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这句话的意思是,老一辈,特别是父母对自己的子女不用过多操心,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福分,是穷还是富,主要还是看自己的造化。
最好的教育,是潜移默化与因势利导。顺着孩子天性的格局与趋势,用自己的行为去熏陶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不是整天说教。即使说教,也要尽量少而精,非说不可再说,说要说到点子上,言简意赅,态度上尊重孩子,信任孩子,这样才最有效。孩子最好的榜样就是家长,家长真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教育自己,改善自己的言谈举止,才能润物细无声地,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最好的教育,是潜移默化与因势利导。顺着孩子天性的格局与趋势,用自己的行为去熏陶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不是整天说教。即使说教,也要尽量少而精,非说不可再说,说要说到点子上,言简意赅,态度上尊重孩子,信任孩子,这样才最有效。孩子最好的榜样就是家长,家长真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教育自己,改善自己的言谈举止,才能润物细无声地,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作为父辈们,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即使自己受再大的苦,遭再大的罪,只要孩子能顺顺当当的,心里也就踏实了。“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其实父辈们心里都明白,他们活着就是给儿孙做牛做马的,碰到孝顺的子孙,还可以安享晚年,要是碰到狼子野心的,也只能认栽!
欢迎大家评论互动。
对于儿孙自有儿孙福,为什么家长不能理解?
儿孙自有儿孙福,并不是大人不能理解,这句话很好理解,只是大人不愿意放手罢了,从小他们就想掌控孩子,目的是以爱之名去掌控孩子的人生,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他们为孩子操不完的心。
孩子在没有成年的时候都是在依赖父母的,他的一切都要依赖父母,因为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判断力还不成熟,他没有一个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个时候就要依靠父母来指导,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一个合格的人生导师应该有的品质。
但是孩子过了青春期之后,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会有所变化,他会建立自己的格局,会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他就想脱离父母的掌控了。
可父母却一直认为孩子没有长大,孩子是幼稚的,需要父母的帮助。于是乎矛盾就此出现,孩子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觉得孩子太叛逆。
但是话说回来,作为父母的哪有不心疼的孩子的,他们不愿意放手的原因是因为孩子的想法过于幼稚,他们认为自己走过的路比孩子走过的桥还多,对于人生经验这方面来说,应该尽量用自己活了大半辈子积攒下来的经验去指导孩子,让孩子少走弯路。
等到孩子长大了,父母仍然不想放弃这份掌控力,他还需要结婚生子,那么这个时候父母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孩子要买房子,孩子要结婚,这些都需要和父母商议,需要父母的事还没完,因此他们依然会对孩子的生活指点江山,这是必然的,谁让他有参与度呢,既然你买房子用父母拿钱,那选房子的时候父母肯定要参与的,所以他们会把儿孙自有儿孙福放在一边。但总的来说父母对你的爱是没有改变的。
现在不喜欢的一句话之一:儿孙自有儿孙福
以前我用这句话来劝自己父母,是因为不想他们太累。这句话原是叫父母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但成了很多人不努力的借口
在我没有孩子时也想着太累的话我就回老家,我父母没给我什么我孩子也是可以,他想要的自己拼就是了。
但是,起点低真的太辛苦,基础差真的太难了,真有孩子后更是明白两代人总有一代要拼尽全力才会让其他人有改命的机会。
留在老家的发小们,他们父母在年轻时比我爸妈多吃了苦,他们的孩子就是我的发小全部买房进了市里,我弟就留在了原地需要自己打拼,我是凭着成绩好走出来,但是父母不管却有个从一年级就年级第一的孩子是不是有点赌博的意思?赌输了再原地
我爸妈没给我不代表我也不用给我孩子,看着孩子长大我就断了逃回老家的念头,我和盛先生说咱不用为中华崛起读书,咱就为自己好不好?甚至我还想再努力一点让我爸妈扬眉吐气、让我孩子鱼跃龙门纯良快乐。
也许不是最好的女儿,也不会是最好的母亲,但如果有机会还是想成为他们的骄傲